点赞
收藏
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正文

外资抢爆美的股票背后:短板如影随形


1月16日,境外投资者通过QFII/RQFII/深股通持有的美的集团股份占公司总股本27.95%,创历史新高,距离28%的“限购线”仅0.05个百分点。

我们知道,在我国外资持股比例的三条红线,分别是26%(警戒点)、28%(暂停买入点)和30%(强制减持点)。

根据证监会的要求,单个境外投资者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持有一家上市公司股票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的10%;所有境外投资者对单个上市公司A股的持股比例总和,不超过该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30%。

一旦外资持股比例合计达到28%后,沪深股通暂停买入,只能卖出,当然外资可以通过沪深交易所的账号继续买;超过30%后,外资全部买入通道关闭,只能卖出,超过部分按后买先卖原则,直到持股比例在30%以内。

随着中国金融领域各项开放措施正在陆续落地,外资不断涌入,A股被外资爆买的情况也越发的频繁。就在美的集团被买爆的同时,华测检测的境外投资者持股比例也创下历史新高,达26.37%。

不过,就美的过去一年的发展以及当下的情景来看,美的的处境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内部短板明显,外部资本助力。这对于美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看美的在以后的发展中如何去应对。

美的前景美丽,现实艰难

2018年初,美的集团制定了“全球经营的科技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从此“全球经营+科技集团”就成为了美的的“企业梦”。但是,就当前来看美的的全球经营仍未成为现实。

2016年,美的集团来自海外的营收占比就接近50%,但这并不意味着美的集团已经变成了一家国际公司。事实是,美的集团来自海外市场的自主品牌营收很低,更谈不上利润贡献。在这方面,中国家电企业做得最好的是海尔。目前,海尔是国际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家电品牌。

2019年,在一份由BRANDZ发布的“中国品牌出海50强”上,美的排名中国出海品牌影响力第49位,这与海尔排名第7位相距甚远,也远低于格力第29位的排名。

可以看出,美的在海外的影响力,要远低于海尔和格力。同时这也透漏出美的的“全球经营”发展之路,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在“科技集团”这个版块,美的发展会怎样呢?

2016年以来,美的集团在科研投入方面年年加码,向科技企业转型的决心相当坚定。依据美的集团表述,在2019年美的的研发投入可能超过120亿元,这是目前在中国家电行业领域内研发资金投入最大的企业。

实事求是的讲,一个重视研发和创新的企业一定会有一个不错的未来。这点我们从华为的发展就能得到证实。

但事实也有另一面。持续的研发投入,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美的的产品现状。比如,许多网友称,他们并不觉得今天的美的和5年前的美的在产品层面有多大的不同。而且,从2019年美的集团推出的高端品牌COLMO来看,产品确实也是没有期待的那么好。

在去年年初,举行的2019美的集团经营管理年会上,方洪波称,美的2018年一年的变化,比1998年到2008年十年都大,他说“冬天不可避免,美的要好好面对”。对于2019年,他说“不谈目标,只追求高质量增长”。

从方洪波的话里,我们能体会得到美的正经历着什么。不过2019年已经过去,美的的“高质量的增长”到底怎样,我们目前也不得而知。唯一能确定的是美的在“全球经营”和“科技集团”这条路上,还需要一段艰难的路程。

高端品牌短板阻碍美的未来

曾有人说,美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明显的优势,也没有明显的短板。但我不那么认为,至少现在的美的与国内其他家电企业相比,短板已经突显了出来,并且还有可能会影响到美的未来的发展。

一直以来美的都以“国民家电”自称,这样的品牌定位,就决定了美的只对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吸引力,对高端消费阶层及崇尚互联网思维的年轻群体吸引力不大。

不过从近年美的发展布局和战略调整来看,美的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改善,但就推出的产品来看除了定价变高以及加入了一些简单的AI性能外,在其他方面与一般普通家电产品相比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如果问美的2019年最引人瞩目的动作是什么,那肯定是连续推出两个自主品牌:COLMO与BUGU。

2018年10月,美的在欧洲最高峰勃朗峰发布高端品牌COLMO。依据美的方面给出的解释,COLMO的意思是“攀登”,致力于为全球1%的人服务。很明显美的推出的COLMO这些产品,主打的正是高端品牌市场。

但事实上,美的推出的这一系列产品,并没有获得用户的认可。而且,在AI已成为当下所有品牌家电产品的一项平台型技术下,把一个几乎无差别的平台型技术作为最大卖点来推广,这也确实不会有什么特色。

从目前美的制定的“全球经营的科技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来看,要想更好的打入国际市场,立稳脚跟,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高端品牌作为支撑。而当下美的在这方面的发展确实是不成熟,而且高端品牌的影响力也有待提高。

智能家居部署落后

近年来,在科技的推动以及技术的落地和普及下,智能家居的许多痛点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如高速的数据传输、快速稳定的连接、及时响应用户需求等。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家居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将会有极大的提升。

并且,伴随着5G、AI的发展,以及物联网应用的逐渐推进,智能家居市场将成为家电领域里一个新的增长点。对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从2019年各互联网巨头和手机品牌制造商的举动来看,它们似乎都深刻的认识到了这点。

3月,华为发布了Hilink平台,凸显了其“云管边缘核心”的综合解决能力,并提出“使能三件套“以实现物联网生态化,直击互联问题。

6月,小米米家品牌发布了6款新家电产品,还成立了家电经营部,雷军亲自出征;通过阿里云和天猫精灵,阿里巴巴巴似乎也决心进入未来的智能家居。苏宁则发布了十几款家用电器,这也是其进攻智能系的体现。

这些巨头们跨越行业边界的逻辑和路径很明确,是想从智能家电产品,到捕捉智能家居场景和新的用户流量门户。

事实上,这些巨头在国内智能家居市场“攻城略地”,已经引领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轨道,主要竞争对手不再局限于家电企业,竞争格局已经明朗,形成了以BAT、华为、小米为代表的三大阵营。

代表互联网和科技企业的,以美的、海尔为代表的国内家电厂商的商业阵营,以移动通信为代表的运营商阵营,以京东、苏宁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阵营。据了解,2019年美的为了深入布局智能家居,从底层技术建设、应用软件集成、用户体验提升到人才队伍建设,美的集团在其物联网平台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运营”。并推出了一个统一的用户APP——美居。

有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底,美居应用的下载量达3000万次,日常活跃用户数量达到300万,但在智能家居部署方面美的仍远落后于华为和米家。

美居应用在家电和智能家居行业的装机容量和活跃度仍然无法排名靠前。此外,在苹果应用程序商城的智能家居领域,美居也次于米家。

所以,为了解决连接智能家电分销网络的痛点,美的只能与华为、阿里、苏宁、京东等物联网平台合作,实现云云对接,共同探索智能家居产业的前景。

本来,美的可以依靠多年沉淀的技术、产品、渠道、规模优势和以往的转型经验,来角逐这一领域的头部玩家,但由于部署太晚,就只能与其他巨头共享一杯“羹”。 

为什么被买爆的是美的?

作为一家多元布局的家电企业,除了电视,美的其他的家电产品全线覆盖。但是你会发现,空调它干不过格力,冰箱、洗衣机它干不过海尔,厨电它干不过方太、华帝。所以,我们很难能给美的集团一个恰如其分的“标签”,而且与最大的竞争对手格力相比,美的似乎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

那么,为什么被外资买爆的是美的,而不是格力或者国内其他家电企业?

1、平台运营效率高,竞争实力强

近年来美的集团的创新实力和商业影响力,正在从中国向全球不断扩散,而且已经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全球化创新企业新格局。

2019《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美的排名第 312位。这是美的连续第4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并且排名也在逐年上升。

商业价值和影响力稳步提升的背后,正是美的集团面向物联网时代推动精益管理和全价值链卓越运营的结果,当然这也增强了美的竞争力的提升。

美的通过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的C2M模式,赋能渠道变革、库存一盘货管理的数字化系统,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和覆盖全球15个海外生产基地、24个销售运营机构、20个研发中心的信息化系统国际632项目,实现互联网化的高效率运营。

2018年报显示,美的集团自有资金同比增长15%,达783亿元,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同比增长14%、达到279亿元,而主营业务毛利润达到28.8%,同比增长2.6%。这正得益于美的卓越有效的运营。

同时,也成就了美的全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M.IoT,让美的集团成为中国首家集自主工业知识、软件、硬件于一体的完整工业互联网平台供应商。

2、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曾有人把美的比喻成一个每门功课成绩都靠前,但每门功课成绩都不突出的学生。很明显这是在“吐槽”美的没有突出优势。其实不然,美的的突出优势是在软实力方面,即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势。

这也是大多数投资者看好美的的原因之一。

如果将方洪波领导的美的,与董明珠领导的格力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二者有一个显著的区别:方洪波领导下的美的集团,大多数投资是有逻辑可循的,而董明珠领导的格力电器,投资决策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什么章法。

如2016年,美的收购库卡是完全基于美的对自己未来向科技集团发展的定位以及基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高,产品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机器取代人力是大势所趋这样的现状而采取的行动。这相比于格力做手机要务实得多。

不仅如此,在领导人层面上,美的也比格力更有优势。就年龄来说,方洪波比董明珠年轻14岁,那至少在未来10年之内,美的不用担心领导人更迭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因为企业高层领导人更替最容易发生的变化,就是企业战略发生断层,从而将企业置于不确定性之中。

此外,良好的制度设计,会对管理层带有个人色彩的决策会形成自动过滤,让错误决策通过的几率很小,企业的风险也就随之降低。因此在美的,你很难想象方洪波决定做电视或手机会被董事会通过。

虽然现阶段方洪波的经营智慧并不是多么“老辣”,也不可与其他巨头科技公司的领导人同日而语,但美的犯大错误的概率远低于格力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转型布局,借鉴华为

近年来,美的集团在研发上向华为学习,研发投入越来越多。而且就美的集团近5年来表现出的成长性而言,的确与华为具有相似性。但如果要说美的已具备华为企业属性,这就显得不符合实际。

2017年以来,华为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的“网红”科技企业。但华为这个“网红”比一般的网红要硬核得多。而且它已经成为了许多中国企业学习的标杆。

华为的成功,本质上是产品的成功,而产品的成功,源于技术和研发。多年来,任正非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唯有技术领先才有产品领先,唯有产品领先才有市场领先,他认为,其他所有因素带来的领先都不可靠,唯有技术与产品带来的领先才是可靠的。

去年4月,华为“心声论坛”刊登了一份创始人任正非的内部讲话,称华为消费者业务的目标是:2023年做到1500亿美元。整个华为集团做到2500—3000亿美元。为此,华为计划未来五年投入研发经费1000亿美元。

当人们惊呼“华为越来越激进了”的时候,发现华为并非不可实际地提出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是在提出目标的同时,投入了同样看似激进的研发资源。并且近十年来,华为已累计投入研发费用4800亿元之多。

舍得为研发投入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远见。长期以来,中国大多数企业宁愿为营销大手笔花钱,也不愿意为研发投入。因此,中国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营销主导型企业层面,难以转型成为真正有意义上的科技型企业。这是中国大多数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病根。

一直期待转型成为华为那样的科技型企业的美的,近年来在研发投入上不断加码,已成为当前研发投入最大的家电企业,投入额度甚至远超第二名。

一家企业想要长久的发展下去,一定要认识到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来自技术而非营销。华为有今天,何尝不是多年前任正非既已确立“技术立企”基本战略的结果?

研发投入行业第一,未来发展可期

如果从研发费用看美的集团的实力,外资对美的集团的持续增持是对公司的高度认可,是美的集团持续研发创新的结果。

核心科技不是吹出来的,是靠钱“砸”出来的。近年来,美的集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给家电行业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因如此,2018年美的集团将企业定位确定为科技集团。

目前,美的集团已形成“两层四级”研发架构,在集团层面设中央研究院,开展颠覆性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及共性技术、未来技术研究;下面事业部层面负责个性化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依据美的集团表述,2018年研发投入100亿元,2019年研发投入可能超过120亿元,已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研发投入最大的企业。

2019年家电行业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可以分四个梯队:第一个梯队就一家,美的集团,研发费用69.94亿元;第二梯队两家,格力和海尔,研发费用分别是46.3亿元、44.6亿元,第三梯队有三家海信电器、四川长虹和海信家电,研发费用分别是10.16、10.15和5.77亿元,其他为第四梯队,均不足5亿元。

即使与它最大的竞争对手格力比,美的集团的研发费用也是遥遥领先。从研发费用看,格力的投入水平只有美的的66%,差距非常明显。这与格力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在空调有很大关系,但也说明格力并未在新领域里投入巨资,那格力做手机也就更像是“作秀”。

有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18年,美的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40亿元,平均年增长21%。如果美的能够一直保持这样的研发投入,那未来美的集团无论是在技术突破,还是在产品销量上都将有一个质的提升。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该文章系用户自行发布,若有版权纠纷请联系上善公司下架与删除。
  • 全部评论

正在加载…

加载更多

没有更多了

以禅道参悟互联网 微信号:liukuang110

福建上善控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3000191号-2 © feiy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591-85667788